如何让心理健康体检触达更多“沉默的”人

2023/3/31 10:18:23  笑奇网

大字

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今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成年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这些情况对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不久结束的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递交建议或提案,希望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体检等。体检是针对普通人群前置、定期甚至大规模的筛查。在身体健康体检已为大家广泛接受的今天,心理健康体检可否像身体健康体检一样普及?三级、二级、一级医院分别可以做哪些工作?其中的难点和界限在哪里?

实践

“悦心亭”覆盖10个街镇

使用者可自助完成量表,如果显示存在心理问题,可自己去医院,也可一键拨打屏幕上的求助热线

“今年我们准备推行‘心理CT’项目,其实就是心理体检。”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教育培训科副科长施丽燕介绍,如今常规健康体检项目已经细化完善,唯独缺乏心理方面的检查。于是他们开始思考,能否将心理体检纳入常规体检。

设想中的“心理CT”以多元化量表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设计成差异化的套餐,并出具体检报告。心理体检不仅检查是否有心理问题,还涉及性格分类等领域,可以帮助企业判断候选人适合哪个职位。今年年内,普陀精卫准备将这一项目投放到普陀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医联体内各家医院的体检中心,并建立转诊制度,筛查出的心理疾病患者可直接转诊至区精神卫生中心。

虽然心理体检仍在设计阶段,但普陀精卫的落地项目“悦心亭”已经涉及心理体检相关内容。该项目于2021年10月启动试点,2022年11月启动普陀区10个街镇的全覆盖,至2023年2月底已全部到位,目前每个街镇都有一个“悦心亭”。

在长征镇祥和党群服务中心,一进门记者就看到一个类似单人KTV的隔间,这就是集科普、预防、早期筛查、预约就诊、提供医疗资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悦心亭”。点击屏幕,使用者可自助完成量表、聆听轻松舒缓音乐。如果简易量表显示存在心理问题,使用者可以选择自己去医院,也可以等待普陀精卫医生下社区,或者一键拨打屏幕上的求助热线。

“之前有一位60多岁的阿姨测出轻度抑郁。”负责“悦心亭”项目的普陀精卫疾控分中心科员伍揆介绍,当时他和阿姨现场聊天,得知阿姨的丈夫近期去世,她有一个女儿,但女儿的孩子在高考,不方便打扰,无处倾诉的阿姨觉得很焦虑。伍揆对阿姨解释,她最近遇到应激事件,情绪波动是正常的,情绪释放之后可能会好转,“阿姨当时就握住我的手,流泪了”。

在长宁区,认知症社区筛查试验已开展数年。2022年8月,长宁精卫公布数据:医院联合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15个居委中的60岁以上长者进行了认知功能风险测评,截至当年10月完成了1698份筛查报告。本次问卷涵盖记忆定向、社交、运动、生活习惯、情绪心情、睡眠质量、认知能力等内容。

除老年人外,另一个受到关注的群体是儿童、青少年。鉴于专业问卷筛查涉及成本费用、处方诊断、隐私保护等问题,长宁精卫通过下发“悦心卡”(心理评估卡)由测试者自行扫码在线完成量表测评,之后可查询报告。如发现重点人群,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将启动工作,与家、校、医共同做好有效保障。

理念好、需求大,但推广中瓶颈不少。正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沈颉所说:“筛查之后的专业干预、服务提供才是患者、家庭乃至社会更需要的。就以认知症前期干预为例,对社工上门服务、训练等都有很高要求,靠‘撒胡椒面’般的社区活动恐怕难以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在社区乐于积极参与讲座、培训的老年人或许并不是我们需要管理的对象,那些在家中‘沉默’的患者,亟待被看见、被关照。”

此外,若将心理体检纳入正式项目,还涉及医保收费标准、机构资质申请等问题。“目前哪怕是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也没有心理体检科,患者若有评估需求,必须在精神科挂号,由医生初步评估后才能开具量表,最高60元。而其余医疗机构的内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等也不具备开单资格,光靠数量有限的精神科医师下沉远远不够。”沈颉说,“从中端专业人员培训,到末端的针对性干预,我们希望哪怕是缓慢的步伐,也能一步步推进。同时,还需要全社会、全民、全周期的理念普及,最终打造心理健康友好社区。”

声音

加强关爱和心理健康科普

心理体检应当是专业、审慎、保密的,谨防心理体检最终导致过度诊断,甚至精神类药物的滥用

心理体检是否应该普及?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了不同的答案。

中国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提到一个关键问题,即对“心理体检”的界定。“首先需要确认,是市民自愿行为,还是针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强制筛查。前者完全可行,而后者必须要解决后续问题:若是筛查出来的患者,我们可以提供哪些具体帮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资深专家认为,心理健康体检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应该控制在专业机构内部,由专业人员进行。成年人应该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诚实认真地进行个体心理体检,受试者不能感觉到被强制、被威胁,而对未成年人进行大规模心理体检并不合适。

“人的心理活动和躯体活动不一样。”这位专家说,人的心理有自主加工、生成、反馈的特点,在与别人交流时也会受到影响。心理体检可能强化受试者对自身病态问题的关注,对本人有不良心理暗示。最糟糕的是,心理体检一旦变成机构、群体、社会行为,就会放大暗示,容易触发“标签效应”(指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后,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将小麻烦变成大麻烦”。

此外,心理体检的准确性也难以保障。心理评估筛查并不像肝功能等身体健康检查一样有实验室的客观指标,它受到许多外部因素影响,主观性强,包括特定时段情绪变化、评估对象的刻意隐瞒或夸大等,难以百分百准确。

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巍认为,心理体检的形式最好是量表填写加上面诊,量表填写可以在电脑端操作,再由精神专科医生对受试者进行精神检查,综合判断后出具中肯的报告;“不能对受试者造成医源性伤害”。他强调,心理体检应当是专业、审慎、保密的,谨防心理体检最终导致过度诊断,甚至精神类药物的滥用。

而且,心理体检还涉及隐私保护和歧视问题。蔡军谈到,若确实被筛查出有相关抑郁、焦虑甚至精神病性症状,可能会影响评估对象求学、求职等人生长远发展。“如何做好检出的重点人群隐私保护,且又要介入管理,其中的‘度’较难把握,容易引发家校或社会矛盾。”

前述匿名专家认为,现代医学虽然提倡“早预防、早治疗”,但关注心理健康,应该着重于加强关爱和心理健康科普,让心理疾病患者自己或身边人发现问题,而非加强监测和检查。

难点

心理疾病诊断过程复杂

资质问题、专业人才不足、诊断复杂性和高成本都成为障碍,专家建议有能力的专科医师多点执业

抛开是否应该普及,心理体检普及本身也存在不少难点。首先是资质问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格许可证上必须有相关类目,才能开展精神卫生服务。而卫生监督部门对于医疗机构开展精神专科项目有一定限制,且各个地区的要求不太一致。

其次是心理体检之后,是否有充足资源进行心理健康管理。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精神科医生有6.4万人,只占全国医师数量(428.7万人)的1.49%。在精神疾病多发的背景下,精神卫生领域“人才荒”问题日渐凸显。而心理体检的普及以及检查出风险人群后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显然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支撑。心理健康服务的硬件条件也不尽如人意。

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鞠康坦言,不同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大众熟知的慢性病,认知症、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诊断过程复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医师李霞曾表示,专科医生确诊一名认知症患者通常需要至少1.5小时,所用的量表也有厚厚一叠,“如果以此标准在社区开展心理体检,整体成本过于高昂。”

鞠康也提到长宁区的心理评估类工作为何至今仍在“小范围试点”的原因,“第一,资质问题,必须由精神科医师开具量表,由心理测量师出具报告,在这一点上社区没有足够的人力,必须依靠二三级医院派驻;第二,数据联网,在社区筛查出的患者信息无法与医疗机构同步更新;第三,患者管理,如初筛后确有问题,应由专业机构再进行精筛,但每每一转介患者就‘脱落’了,难以紧密干预。”

再次,多位采访对象谈及,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仍然不够,推广心理体检的群众基础不足,应该先对精神卫生知识进行更多宣传、科普。

蔡军总结,现阶段推进自愿心理体检是非常有意义的,其基础是制定规范、健全的资质审批机制。“第一是从业人员,应由专业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测量师或经培训取得了量表评估资质的人员进行;第二是控制筛查成本,心理体检应该是更具有普适性的量表评估,而非一对一的全面访谈,否则难以保证人力物力;第三是快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有能力的精神卫生专科医师可采取多点执业模式。”

正在加载
一周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