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镇与“中国大学之父”张百熙

2020/8/14 10:01:45  笑奇网

大字

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本文原载《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

春华镇与“中国大学之父”张百熙

张百熙墓位于长沙县春华镇洞田村(今百熙村)泉井冲,墓坐北朝南,三合土、卵石封顶,后立碑三通。碑文曰:“张百熙(1847—1907)……清廷六部尚书及政务大臣,在任官学大臣时,奏请变更科举,兴办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寥寥数语,见其历史功勋。

墓地位于泉井组崔壶鹏山之南坡,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有拜坪、祭台、石人、石马,庄严肃穆,占地百余平方米。墓冢居高临下,两翼青山拱卫,环以常绿阔叶林,风光秀丽。墓前有近百米青石板台阶,直通山麓水泥路。

张百熙墓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亦作冶秋,长沙县北山人,出生于沙坪乡照屋壁(今划属开福区),成长于大鱼塘洞田(今属春华镇)。同治十三年(1874)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山东、广东学政,直南书房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刑、吏、礼、户和邮传部尚书,政务、学务大臣等职。一人任尽六部尚书者,历代罕见。清廷最后准备拜其为宰相,然张百熙却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2月18日在京城逝世,享年60岁。按其生前愿望,清廷决定将他归葬于生他养他的湖南长沙洞田村,并昭谕全国悼念。其灵柩回籍时,数十辆马车运灵护卫,沿途地方官均以“用示笃念荩臣至意”,浩浩荡荡,跋涉几千里,走了一年多。次年八月才达洞田村口。因山冲路窄,灵柩只能由人抬至泉井冲崔壶鹏山上,择吉时下葬。


张百熙

为官三十余年,积极主张变法自强,直言进谏,曾严劾李鸿章“阳为战备,阴实主和”。张百熙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时敏学堂,任《清会典》总纂官。后兴办学堂、设立报馆,创办了医学堂、译学馆、实业馆。1901年12月,清廷派吏部尚书张百熙兼管学大臣,主持拟定《钦定学堂章程》。从蒙学(幼儿园)、小学堂、中学堂到大学堂的各级学堂章程,统一了全国教育体制。选派40余人赴欧美日本留学,官费留学生由此开始。

京师大学堂匾额

1902年1月至1904年1月张百熙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制定详细的八章八十四节章程,规定大学堂分大学预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预科又分为二科,一曰政科,设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目;二曰艺科,设声、电、化、农、工、医、算等目,预科三年毕业。大学专门分科相当于现代的学院,科下分目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系,大学院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研究生院。当时共设7科35目,是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一改沿用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张百熙因而被誉为“中国大学之父”。

张百熙书法

为了办好大学,张百熙广揽人才。如他选定直属知州“桐城派”著名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开始吴汝纶不愿出任,张百熙便穿着大礼服跪下不起,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才应允。当时海内著名专家学者云集门下。1902年12月17日,大学堂举行入学典礼,宣布正式开学。后来北京大学即以12月17日作为校庆日。

张百熙的死因至今是个谜团。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百熙六十寿庆,京师大学堂赠寿联祝贺:“长沙一星主寿;司徒五教在宽。”不久,却传来张百熙辞世的消息。京师大学堂又以挽联悼念自己的创办人:“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私淑艾者,先后属公门,咸欲铸金酬范蠡;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久太息,艰难值时事,不堪赋鵩吊长沙。”两联同读,于其死不无意外之感。

其时,守旧派对新学很抵触,某些顽固分子,便借教育工作中的缺点或失误,捏词上报。朝廷不察,张百熙由此受到“申斥”。按清制规定,凡大臣有错误而性质不是严重的,就予以申斥,由太监代为执行。此次执行的人,是干预国政、卖官鬻爵、深得慈禧信赖的太监总管李莲英。当年长沙县王先谦任国子监祭酒,对李莲英许以重金,得任江苏学政。江浙为人才渊薮,学子中榜登科很多,馈谢师恩的因此也不少。王先谦卸任后,竟不履约,径返长沙,李莲英为此极为愤怒。此时湘籍在京任职大臣,相继凋零,在职者仅原管学大臣张百熙一人,张百熙与王先谦同乡,交谊甚厚,李莲英因而迁怒于张百熙,趁此“申斥”之机,最后连斥其滚下去。一代大臣只得从大殿滚下。张百熙声振天下,凛然可尊。今受小丑之辱,情何以堪。野史载,张归家后,便吞金自尽。有的说死于心肌梗塞。“四维不张”的慈禧政体,不到四年也随之而亡。

2005年,张百熙墓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正在加载
一周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