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贵州省凯里市,一座位于山上的动物园意外走红,守园人是一对70岁的夫妻。在这里,游客花20元的票价可以看到老虎、棕熊、秃鹫、羊驼等。
10月28日,九派新闻实探发现,在通往动物园的路上有三四个指示牌,游客步行穿过工地后到达山脚,再沿着松间小路步行约200米,便可到达动物园。动物园的负责人是70岁的老人冯元勇,他告诉九派新闻,自己是安徽宿州人,退休后来到凯里开始和这些动物们相伴,一待就是10年。
藏在山里的动物园。图/九派新闻 武菲菲
动物园火起来是今年国庆以后。冯元勇表示,周末一天卖的票顶上以往四个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爆火,他总是笑盈盈地向游客道谢,“感谢好心人的宣传”。可实际上,他心里也满是困惑,搞不清这波流量究竟从何而来,只能感叹一句“网络真神奇”。
自上午10点,游客们就陆陆续续来了,有人举着手机和他互动,有人则站在动物园门口拍照打卡。对此,冯元勇并未有太多想法,依旧是打扫、喂食,像过去10年中的每一天一样,扎扎实实地照顾动物。
退休前,冯元勇是教育工作者。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试中,他顺利考入当地师范院校。在他看来,教书和养动物差别不大,“你只要对学生献出爱心,学生就对你好,动物也一样。”
【1】本地人:动物园离家就1公里,生活20多年从来不知道
动物园位于金山大道附近,穿过一片工地后向山而行,水泥路在这里便断掉了。
从山脚仰视,漫山的松树直指蓝天,完全看不出动物园的痕迹。“凯里动物园”的指示牌就在山脚适时出现,提示着游客需沿小路往山上走。在松林间行走约200米后,再穿过一片草地,动物园便出现了。
动物园的白色外墙上,画着狮子、老虎的卡通画,正门口一块金色牌匾上是“凯里动物园”几个大字,侧面则是一个检票室。负责人冯元勇介绍,门票价格为20元,1米1至1米3的儿童半价,1米1以下免费参观。
售票处。图/九派新闻 李恺
走进动物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在假山和铁窗内四处攀爬玩耍的猕猴们。它们有的追逐打闹,有的互相挠痒痒,有的则伸手和游客互动,想要抓长柄勺上的玉米和瓜子吃。上午10时左右,园内已经有五六位游客,但迟迟不见负责人冯元勇的身影,他正忙着给老虎笼舍“装修”。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地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各种类型的动物被铁栅栏或铁笼子隔开,既有猕猴、秃鹫、孔雀、棕熊、老虎、羊驼等,也不乏公鸡、鸽子、兔子和大鹅等动物。
游客吴女士带着一家人来参观,她告诉记者,自己就是本地人,以前从不知道凯里还有动物园,也是前段时间在网上刷视频才看到,所以慕名前来。
吴女士称,她之前也去过不少动物园,都是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观赏性的动物比较多。“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物园,能看到动物们都很活泼,也很圆润,我有注意到守园人是一对70岁的夫妻,游客量和动物的状态对比,能看得出来他们很用心,把动物养得很好。”
另一名大姐称,自己在凯里已经生活20多年,且家离这座动物园就一公里,但从来都不知道。“我也不看智能手机,今天也是我女儿跟我说的,想着来玩一玩。”大姐称,她最喜欢的是猕猴,活泼可爱,互动时十分好玩。
也有游客两年前曾来过动物园,这次又来,其表示:“没什么变化,动物看起来都很健康,大哥干了很多年,养得也挺好。”
【2】周日一天卖了以往四个月的票
动物园的另一侧,冯元勇正忙得热火朝天。园区的售票、饲养、卫生、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由他一人负责,每天清晨六点,天不亮他就要起床忙活。这几天游客格外多,加上老伴回老家办事,尽管雇了工人帮忙,许多事他还是得亲力亲为。
这天早上,一位工人临时请假回家收红薯,冯元勇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他原本打算用电焊把老虎笼子的门焊得更牢靠些,可电焊机的接线被老鼠咬断了。他蹲在地上修了好一阵,刚把线接好、通上电,就有人到访。
动物园没有固定的开关门时间,有人到访就是营业时间。游客络绎不绝,冯元勇一边忙着,一边招呼着游客买票。直到下午1时,园里的游客一拨接一拨,几乎没有间断。
采访被安排在售票间进行。临近中午,送玉米的电话来了,他赶忙抽身用小车接应。这些天,来支持的游客多了,冯元勇为了表示感谢,每人会送一份喂食礼物,里面就有动物们爱吃的玉米。
客流多了,玉米消耗也快,动物园位于山上,上下山极不方便,这天送玉米上上下下搬运了一个多小时。
冯元勇在运玉米,看门狗“小黑”跟着。图/九派新闻 李恺
冯元勇两头奔波,农户把玉米拉到小车上,他得赶去接,记者当起了临时售票员。运完玉米,刚得点空坐下,看到有游客从路的另一侧走来,他又急忙起身准备迎接。
近一周来,动物园的人流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冯元勇清楚地记得,就在刚过去的周日,一天涌来的游客量,相当于过去四个月的总和。买票的游客把他团团围住,他还临时找了两个帮忙的人。还有游客给他送来饮料、零食和生瘦肉。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闹,冯元勇总是笑盈盈地向游客道谢,“感谢好心人的宣传”。可实际上,他心里也满是困惑,搞不清这波流量究竟从何而来。
他试着回想几个可能的节点。前两年,山下游乐场关停后,部分区域改建成了学校。冯元勇的动物园本就紧邻后山,学校一建成,原先能通往动物园的路断了,来园的游客也跟着越来越少。一天,他下山取快递,门口保安忽然问他,有游客来找,但不知道怎么上去。
“我还有游客吗?” 冯元勇回忆说。后来,他琢磨着确实太不方便,便自己顺着山坡花了一星期,铲出一条泥巴路,又花40块钱买了木头,做了四个红色的指示牌,指引游客往山上走。
国庆前,一位自称从四川来的游客称赞这里动物多、养得好、环境干净,表示想拍个视频发在网上宣传,“是不是他宣传我也不知道,他也没回音。”冯元勇说。
而国庆期间,一对从上海来的夫妻转乘大巴、网约车专程来到动物园。他们说在社交平台上关注了凯里动物园,实地看了却觉得生意冷清,便主动提出帮冯元勇宣传。
夫妻俩还拿着冯元勇的手机,帮他注册了社媒账号。“他说我一天就达到了7600个关注,”冯元勇语气里仍带着些许不可置信,他不太明白“关注”具体有什么用,但能肯定的是,“神奇,这个网络太厉害了。”
【3】养动物跟教书育人一样
2016年,从讲台退休的冯元勇和老伴一起,从安徽宿州来到了贵州凯里。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一待就是10年。
退休前,冯元勇是教育工作者。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试中,他顺利考入当地师范院校。毕业后,“教书当物理老师,当副校长,校长,最后调到教育局”。他自称一生坎坷又顺利。
退休那年,冯元勇受弟弟邀请,来帮忙打理贵州凯里的动物园。起初,动物园附属于山下的游乐场,客流随游乐场起伏,尚能维持。然而没过几年,游乐场关闭,部分区域改建为学校,原先通往动物园的道路也被阻断。游客日渐稀少,几乎绝迹。园内的饲料、维护等开销,有时甚至需要冯元勇用自己的退休金来贴补。
“既然打算开动物园,什么样的情况都可以遇到。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人还是平常心态,你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也没有什么亏与不亏这种概念,你亏算是拿钱养动物了,你不亏你就拿动物赚钱了。”冯元勇没想过放弃,也没犹豫过去向。在他心中,这些动物早已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成为他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
冯元勇的售票室,也是他白天休息的地方。图/九派新闻 武菲菲
尽管从未有过饲养经验,冯元勇却在这十年里边学边做,乐在其中。养护上遇到难题,他就打电话咨询做兽医的侄子;在日常实践中,他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喂养猴子,他和老伴一起开荒种菜,用园里的动物粪便作肥料,种出黄瓜、土豆、萝卜等,地里有什么就喂什么,坚持杂食喂养。
他还留意每只动物的习性与喜好,掌握它们的食量,确保它们精神饱满。园里的猴子个个精壮,从未出现过度肥胖。鹦鹉吃得精细,偏爱瓜子、花生、核桃、红枣,他总会把这些食材备得足足的。有时游客想自带食物投喂,冯元勇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
这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冯元勇却自得其乐。他不愿过那种“坐着小板凳晒太阳”的退休日子,他宁愿忙碌,更喜爱与动物为伴。他说,养动物和教学生其实很像,“你只要对学生献出爱心,学生就对你好,动物也一样。”如今逢年过节回老家,仍有学生主动打电话请他吃饭,这份情谊他始终珍惜。
园内的动物的感情表达比人纯粹、更直白,“你对它好,它就温顺。你对它不好,它便会吼会抓。”冯元勇进去打扫时,动物们会主动让位,乖乖配合,等他收拾完毕,又立刻凑上前来。而讲到这些,冯元勇脸上也是开心和幸福。
现在,70岁的冯元勇依然在学,在做,在忙碌。他自制加长手柄的喂食勺,方便游客与动物互动;听着看门狗小黑的叫声迎客;教售票口的鹦鹉说 “你好、hello、你吃饭了吗、再见、恭喜发财”。
动物园火了之后,来的年轻人是最多的,也许是常年教书的经验,他能一眼从买票的游客中辨别出哪些是大学生。被冯元勇猜出身份后,几个小姑娘围在检票口告诉他自己是凯里学院的,运动会结束就上来玩了。
“我曾经是老师,老师最喜欢学生,你们来,我免费给你们送食物去喂小动物。” 冯元勇热情地招呼她们。
小姑娘们更激动了:“我们现在也是老师了,我们很快结束实习,再过两个月就是同事了!”
冯元勇听后严肃又自豪道:“教书是神圣的事业,我教一辈子书没教够过。”
原标题:凯里山上的一座动物园走红:一天卖以往四个月的票,70岁守园人用退休金补贴动物
值班主任:李欢






